职场资讯 > 职场生涯 > 正文

增加职场竞争力,要建立这三个思维

2019年11月13日中国玻璃网李栩然来源:《成为极少数》

1.

第1,不要等枪响了再跑

这实际上是对我们学生时期的各种教育下已经固化的思维的解构。大概从小学开始,我们就已经学会了在比赛跑步时所有人站成一排,待老师的发令枪或发令哨一响,所有人开始跑,要是谁抢跑了,就得全体重来,抢跑的人还得挨老师一顿骂。

但进入社会以后我们就知道,这个社会上,从来就不存在起跑线这个东西。谁也不可能和你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。

上学的时候,可能小城市的孩子一直要到小学甚至中学才开始正经八百地学英语,而北京等大城市的很多孩子,幼儿园毕业就能和外国人对话了。

很多人要等到上大学才可能第1次离开家乡,而也有很多小孩,还没上小学就开始出国旅行了。

我的一位大学同学,父母在老家做生意,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。在他读大学的时候,他的父母就想办法为他在大城市买了一套房。到他毕业的时候,又为他付了首付,按揭购买了第二套房。工作以后,在大部分同学还在为糊口度日而一点一点地拼命存钱买房的时候,他就已经轻轻松松地开始为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而努力了。

当年,有那么多文章告诉你,“不要输在起跑线”上。

问题是,当你真正进入社会时,起跑线在哪儿?

所以,不要再等着领导开完会,布置好工作,才开始磨磨叽叽地找状态。

工作中一定要有抢跑思维。每一次的长假结束,其实都是一次抢跑机会,你比别人早进入工作状态,就可能积累更多的竞争优势。

我从工作开始,就一直有这样一个习惯。为了避免每次长假后到公司第1天的空虚和痛苦,我一般都会提前一天去迎接这种空虚和痛苦。

只要时间允许,我会在长假结束前的较后一天下午到公司,先努力回忆下节前自己都干了什么,整理整理走之前如同打了败仗一样乱七八糟的办公桌,补充工作日志、备忘录之类的东西。

较重要的是,为接下来的一周工作做计划、分工和准备,按照“紧急且重要,紧急不重要,重要不紧急,既不重要也不紧急”四个象限,简单地将第二天上班就要做的工作分类,把需要用到的文件、材料先打开熟悉一下。

一方面,这让节后上班第1天的痛苦没有那么猛烈;另一方面,当节后第1天大家都处于混乱状态时,你自己的工作如常开展,这很容易让你脱颖而出。这就是“弯道超车”。

虽然每年长假只有两个,但周末却有很多。

当你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,就会明白:其实较好的加班时间,不是周六(那是在延长你一周工作没有完成的痛苦),而是周日的下午,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,就可以帮助你开启新一周更好的状态。然后再好好吃一顿犒劳下午加班的自己,晚上也能睡得更加心里有底,更加心安理得。

2.

第二,打扫干净屋子再接活

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,当屋子乱糟糟的时候,不仅不想接待朋友,甚至自己都不想待在家里。

工作其实也一样,你在工作的同时一定会并行地做很多事。这些事又往往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。

它们方向不同、进度不一、要求各异,到后来往往缠成一团乱麻,你不知道到底什么较重要。

当你自己的工作千头万绪、乱七八糟的时候,你较希望的一定是逃离。

问题是,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有社会的地方就有工作,你逃得了吗?

所以,一定要学会定期清理工作中的冗余,想明白这段时间较该干的事情是什么。这样的清理和思考,较适合的时机,就是在长假结束后。

不妨利用上班后第1周里的某个晚上或者周末,好好地梳理一下工作,清理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文件材料。

这个过程就像按照“断舍离”的原则清理房间一样。

一件件地看,一件件地扔,将冗余的、琐屑的、过期的文件材料全部扔进回收站或者碎纸机。这样,你才会重新定位真正值得你去做的,真正需要你去做的事情。

此外,要想让生活和工作不至于从一开始就很混乱,一定要学会消除外在干扰。

我曾经无数次反思,对个人而言,时间之所以被浪费,是因为外部干扰太多,并且你在面对干扰时犹豫不决。

新的一周,你在上班路上就已经做好了今天要完成某些任务的计划。早上例会时领导随意的一个安排就可能打乱你的计划。

周末原本想好要学点什么,朋友临时的一个电话、一个约会也很可能让你功亏一篑。

很多人问我:“这样的困境怎么破?”

答案其实很简单:减少无效社交,希望所有人都能学会“社交降级”,再难,也一定要说“不”。

如果不懂拒绝,什么活儿都接,什么聚会都参加,你很可能永远也没时间完成自己想做的事。如果你手里真的有重要任务要完成,可以人为制造一个“封闭空间”,关掉手机,不收邮件,不接电话……一个完整时间段里只专注一件事。

3.

第三,建立一个目标——

明年不要确立相同的目标

先说说为什么大部分人的新年计划都完成不了。

这里的原因太多了,目标定得太高,计划赶不上变化,家里人不支持,干到一半发现方向错了……

而那些能完成新年计划的人,原因往往只有一个:他们想清楚了要干什么,然后就去干了。

这就像马云所说:所谓的人才,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,他干成了,交给他第二件事,又干成了。

任正非也说过类似的话:茶壶中煮饺子,倒不出来,不产生贡献,就不能得到承认。能完成就是能完成,完不成就是不行,哪有那么多理由!

所以,关于每一年的计划,你一定要相信,从概率上讲,绝大部分人就是完不成。

我在一本心理学图书里看到过一项统计:25%的自我改变计划会在立誓之后15周左右落空。接近25%的下决心者在第1周的后期就放弃了誓言,尽管他们当初打算坚持半年以上。

有很多人特别喜欢选择一个诸如新年伊始的特殊时间,以立新年誓言的形式企图开始改变自我,内容大多是关于消除不良习惯、重塑健康行为等。其中有60%的人会在下一年立同一个誓言。

也有一小部分人,就是能完成自己确立的目标,无论过程中有多少艰难险阻和意外,到了年底,他们总能兑现自己的诺言。

根本上来讲,就只是看你想要选择做大部分人,还是做小部分人。

要想出众,就一定不能从众。

4.

拥有了这样的信念,那些确定目标、计划的好思路和好方法才会真正起作用。

比如SMART法则。

这个法则基本概括了所有介绍制订计划的文章中的全部干货。

SMART是Specific、Measurable、Attainable、Relevant、Time-based的首字母缩写。

S代表具体的。

M代表可度量的。

A代表可实现的。

R代表相关性。

T代表有时限。

以SMART原则来判断衡量自己的计划往往是行之有效的。

举个例子,今年,你的规划是去美国留学。

现在,我们用SMART原则来重新定义这个规划。

1.从具体的角度重新定义。你的目标是去美国留学,所以规划首先应该改成通过托福考试。

2.从可度量的角度重新定义。你已经发现,为了通过托福考试,自己的核心任务是扩充词汇量,所以按计划每个月完成多少个单词就是你度量的标准。

3.从可实现的角度重新定义。你发现自己英语底子不差,且距离考试前的准备时间还充足(不是自我感觉,而是请教过专业人士以后得出的结论)。

4.从相关性的角度重新定义。基于自己之前的英语水平,你要区分的是,扩充的词汇量是基础词汇还是核心词汇。如果是后者,你可以选择《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》之类有针对性的词汇书。

5.从有时限的角度重新定义。你显然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扩充词汇量,至少应该在总时间的一半内搞定词汇,剩下的时间用来实战应用,不断巩固。

现在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前后两份新年规划。

版本一:去美国留学。

版本二:在×个月内,搞定××××个TOEFL核心单词,通过2019年×月的托福考试,赶在×月秋季入学季去美国留学。

这样一对比,规划的可操作性一目了然。

就像一句老话说的:

“想不到的,做不到;想不清楚的,做不好。”

我无数次强调过,任何事,较怕的就是议而不决,谋而不断,光想不干。

请选择意向职业 [关闭]
提示:
请认真选择您所希望人才的职业,这样才能好的搜索人才效果!
您最多可以选择5个意向职业
(请需要选择行业站后才能选择意向职业)
请选择意向人才地区 [关闭]
提示:
请认真选择您所希望人才的地区,这样才能好的搜索人才效果!
您最多可以选择5个人才地点